梅岭古道行
登五岳: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跨四岭:南岭、秦岭、葱岭(天山)、大小兴安岭,是平生几大夙愿。马年岁未立春次日,在广州办完事,立即驱车来到粤北韶关南雄,过珠玑巷,直扑南岭东端大庾岭梅岭古道。
受今年暧冬的影响,岭南的春天比往年来得早些。从南雄至梅岭脚下,30公里长的323国道两旁,成了梅花争妍的长廊。疏影横斜,瘦枝花出,有的粉红浓妆,有的淡绿清雅,或倚青山绿水,或连农舍厂房。远远看去象南航的空姐在列队迎宾,停车驻足观望原来是嫁接过来的红梅、绿萼梅。"不等春来报,早把美送到",在寒冷的冬日,能见到这么多腊梅一花独放是岭南人的福气,饱了视觉,爽了嗅觉。幸好广东人过春节用的是桃枝,否则路边的梅姑娘岂不都成了维纳斯?
下午四点多我们一行三人抵达梅岭脚下,海拔不足200m,落日余晖懒懒地洒在大庾岭青松绿竹上。仰视整个大庾岭,东段独峰兀起虎视南粤,西段峦峰连连龙跃岭南,中间的梅岭低了不少,古人选择梅岭开山、凿路、筑关,符合现代运筹学:省力、省钱、路程最短。
跨过梅岭景区验票口,左转进入历史悠久、保存较完好的古道。古道底宽2m多,以杂石铺就。据说前几年整修时,垫高了部分路面以保护原来的鹅卵石路面,只有部分如水墨画般的整块岩石路面,见证了自战国先民到现代人的匆匆脚步及大汗淋漓的背影。两旁山崖开凿的痕迹早已为青苔湮没,崖上树木葱茏,遮天蔽日。原来古道旁存有130多块文人墨客、商贾僧侣的碑刻,现已少见了。景区内的南坡古道长仅850m。经接㱓桥便至半山亭,豁然开阔,古道两边梅林惊现。这里便是我国四大赏梅地之一:庾岭寒梅。
古往今来多少名人志士爱梅、颂梅。庾岭梅花凌寒吐芳、清韵留香,是岭南报春的信使。作为岁寒三友之首的梅花,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坚强、高雅。我们只是普通百姓,今天置身梅林宛如是在欣赏梅花换季演出,主要有四大看点:贵稀不贵密、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一团团低垂的黄腊梅,不好意思穿上她们的咖啡色花衣,羞涩地向游客告别似的,其实她们已经历了三个月的精彩绽放,"逞艳先迎醉眼开",让天南地北的赏梅游客为之醉倒。一簇簇飘挂空枝的白梅,似雪非雪,冰肌玉骨,清丽高雅,正向游客们盈盈而笑,给拍客们摆出各种靓姿,眩了你,也亮瞎了我。一朵朵含苞欲放的红梅,粉红娇嫩,"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引来梅林花海中的拍客们一片咔咔声。
走出梅林,重拾上古道,过六祖庙、云封寺遗址,不经意间来到东坡树下。原来东坡先生南贬惠州、儋州时就是在此歇脚、评梅:1、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人回?2、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大苏赶上一个能上能下的廉怀时代,只要不贪、不叛逆,不触大宋刑律,即使对中央政策不满、暗讽几句朝廷,降职发配荒蛮之地而已,不用常蹲大狱,一棍子打死,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轼、司马光等唐宋名家独享此开明优厚,才为后人留下许多不朽传世名诗(词)佳作。设若我们当今的党纪能运用好的话,也不至于让那些大贪们挺儿走险,日积月累,黑到底,最后连降职的机会都没有了,可悲、可恨。
终于登上梅岭关楼,海拔近400m,一脚跨粤赣。南面书"岭南第一关"直通广东韶关。北面书"南粤雄关"(旁立"梅岭"大楷石碑,刚劲有力),直通江西赣州。要知道梅关一直是中原进入南粤的主要通道。战国时期已经开凿此道,秦帝国为了"威加四海"在此扩路筑关。后有关无实,至唐开元4年(公元716年),岭南一代名相张九龄因经济发展需要再次大规模扩建,形成今日之格局,称为千年"国道"。又至宋嘉佑年间复建此关,成为"粤赣要冲、南北咽喉、关税大户",在清嘉庆时达到高峰,关税为九省通衢武昌关的两倍。直到1936年粤汉铁路开通及后来的粤赣公路连通,梅岭古道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褪去"国道"繁荣千年的光环,失去了大部分使用价值,成为今天旅游景地。梅岭及古道展现了岭南人民坚韧、包容、敢为先的无畏精神,大大促进了岭南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发展。
伫立在关外望梅亭,向北远眺,亭外古道盘折、幽深,如雪白梅竞相绽放,从江西大余来的游客正是由此入关。遥想当年,梅岭鼓角号鸣、旌旗林立、刀光剑影,特别是八十多年前还炮声隆隆。陈老总气冲云霄的《梅岭三章》(一)"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谁读了不热血沸腾?我们2015年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与陈老总当年绝境相比,又算得上什么呢?还是返回大苏树下喝口凉茶或者呷口青梅酒反思反思吧。
2015年2月8日于北京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