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印象

    上海印象

    小的时候总感觉上海就象现在大洋彼岸的美国那么遥远和富裕。小学时来自大上海精美芳甜的水果糖,时常诱惑得我们口水长长。中学时,叶永烈老师的《十万个为什么》,开启了我们愚钝的世界;唧唧哒哒的蜜蜂牌缝纫机声,是姐姐出嫁前的清叹调。上大学时,精准时尚的宝石花牌手表,是长兄从牙缝里一一点一滴抠出来的;周润发饰演的《上海滩》许文强,成为我们那代年轻人个人奋斗的英雄。刚参加工作时永久牌自行车成为我奢华的梦想。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最具活力、中西多元文化激烈碰撞的大都市。上海是政治家们最耀眼的表演舞台、金融大亨们的冒险乐园、文化名流聚集地。当下很多人认为北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殊不知大上海从开埠至今一直都是中国真正的中心。这里是李鸿章、盛怀宣洋务运动的摇篮,推翻2000多年封建帝制策源地,共产党诞生地,蒋介石“4.12”政变上台的总巢穴,民族资本和产品的试验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曾经是远东国际金融中心,有远东第一大港口等等。解放前GDP占全国三分之一,解放后GDP也曾经辉煌得占全国五分之一。这里走出过我党几代领袖级人物:陈独秀、瞿秋白、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习近平。北京充其量是现代中国政治行政中心,经济总量啥时超上海过?文化体育教育卫生京沪彼此彼此。

    这次"跟着春天来看侬"终于走近外滩,走进多伦文化街,仔细搜寻大上海的角角落落。

    第一天下午来到外滩的陈毅广场。经过新年前夜的惨痛教训,管理的非常有秩序了,脱鞋透透气等行为都要被警告。黄浦江对面的陆家嘴高楼耸立,已经成为中国曼哈顿,国际金融、物流中心。我甚至怀疑花岗岩基石能否承受得起“金箍棒”、“擀面杖”、“开瓶器”等近几十年来上海新标志建筑的重量。转过身来,灰黑的海关大楼等很不情愿向远道而来的游客低下曾经高贵无比的头。是啊,外滩旧建筑几乎与纽约同步建设,建筑风格很西化,既有英伦的古板,也有巴黎的时尚。曾几何时,这里不是中国政客和富人俱乐部?上演过多少风云时代连续剧,历史的长河犹如黄浦江水向东流,一去不复还。跨过中山东一路进入高贵典雅的和平饭店,想看看房价,原来与北京饭店贵宾楼差不多,标间都在每天2000元以上,哪是我等穷人享受得起?不经意间路过饭店一层苿莉酒廊,被阵阵爵士鼓声吸引,驻足偷看到原来是饭店午后拉丁爵士舞舞场,激昂、欢快的爵士音乐和优雅、翩翩的舞步,再现了上海滩昔日的繁华与荣耀,恍如把我们带入上世纪30年代的夜上海上流世界,真的把靡靡之音“夜来香”推开好几条街(百乐门遗址),很有可能成为外滩的又一道老风景,可惜现在只有少数怀有上海“老克勒”情结的知识分子,才会在英式午茶时享受,我们只有看热闹的份了,现在这样的节奏和生活,让我们这些赶地铁如坐逃难车的上班族,可以羡慕得死几回。

    第二天上午打车来到多伦文化街,看到路边的简介,原来叫窦安路,啥时改为多伦路没有介绍。穿过民国风情的牌坊,几百米长、六七米宽的旧街道两边随处可见外墙斑驳且电线乱搭的老式23层居民楼及红砖或者青砖的、有很多年头的私家花园小洋房,旁边门前时不时冒出一些上世纪230年代的文化名流雕塑。这些旧居如今大多成了艺术馆或者收藏馆。这里可以吮吸到浓郁的旧上海文化时代气息。街道上仿旧小石块犹如花砖,时常有青年俊男美女,身着那个年代的服装,背依旧房子,弄姿摆拍,在现代光影下更显青春靓丽。街口就是当时中国首富孔大官人的基督与伊斯兰风格混搭的洋楼,一条条幽静的弄堂通往深处,里弄中还有白崇禧、汤恩伯公馆,再往里走还有郭沫若、茅盾旧居、左联文化补习大学及天主教堂等。街道不长,但对中国影响巨大。出文化街往外走点就到了胡适旧居及鲁迅旧居。那时民国精英教育时代,一个大学教授,3400大洋可以养活十口人之家,买个豪宅小菜一碟。鲁迅的小洋楼曾经接待过无数文学青年。去年看过的电影《黄金一代》场景,我本以为在哪儿补拍的呢?今天去现场参观,仍旧保留当年鲁迅曾经接待民国四大才女萧红的原貌,实属难得。

    前面说过上海是近代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处,文化名流灿若星空,引领中国文化潮流近百年而且还将继续发展下去。文史类:陈独秀、胡适、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傅雷、张爱玲、王安忆、韩寒等;艺术类:李叔同、黄自、丰子恺、张大千、刘海粟、聂耳、田汉、贺绿汀、任光、赵丹、周璇、尚长荣、童祥苓、谢晋、秦怡、陈逸飞、陈钢、朱逢博、黄豆豆等等;科技界两院院士(较早接受西方教育)几乎占了中国半壁江山。有时我也不明白现代帝都北京优势独特,虏尽天下英才,怎么大师就像雾霾夜空的星星难寻?有人给出的答案是:成为影响后世的大师不是没有好苗子,而是精力不济,既要读好本专业博士还要必读无导师的政治社会学博士,你说难不难?

    我曾经炒过上证综指股,仰视过设计大师江院士的明珠塔,参观过中国金融中心的陆家嘴,徜徉过衡山路的酒吧街,品尝过崇明岛的刀鱼与湖蟹.......。但都没有这次上海短暂之行印象深刻。

    2015-4-24下午于北京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