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示

    警示

    今天上午刚看到朋友转来重庆市建委对北京市建筑设计院的处罚通知,惊出一身虚汗。“带头大哥”尚且不能幸免,我们这些“匍匐小弟”更需谨慎、谨慎、再谨慎。

    凡是工程设计行业的同仁,谁人不知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是与共和国同龄的建筑设计航母呢。每年设计产值几十亿元,国家建筑工程设计规范、标准制定组组长或者副组长单位,建筑工程设计大师、专家云集,质量管理囯内业界一流......。一个国家级、省(市)级设计奖获到眼花、手酥的大院,今天却栽倒在嘉陵江上。究其主要原因也是行业通病:

    1,“质量重于泰山”在我们工程设计行业还没有形成共识,总有一些人怀着侥幸、高傲的心态,马马虎虎做设计。要知道医院关乎生命健康,律师楼主要关乎私人财产,而我们工程设计事关生命和财产(房产)两大社会敏感问题。设计质量有问题的项目就是一颗任性炸弹,随时可能损伤人民生命和财产。不知谁笑话过:不重视设计质量的单位是一支傻瓜团队、自杀团队。国家每年仅从艺术性、技术性等方面为设计评奖无数,却没有专项“质量”大奖,应该奖励那些对设计工作兢兢业业、对设计质量“抠抠嗦嗦”的项目。其实评奖标准很简单:a施工图审查无强条、无一般性条文违反者,b施工图交底清晰,配合次数越少者。现在行业协会正在进行的“诚信认定”制度,不知道其中对设计质量如何规定。

    2,外部生存环境恶劣,无良竞争、无序竞争悄然而起。2000年时我在广州做设计时,一著名开发企业老总酒后吐言“设计院算什么?是我们开发商的二奶(那时没有小三之说),想要你们什么时候过来就什么时候过来。改改图、马上出图又能怎么样?不愿意是吧?有的是设计院在等着”。时光荏苒,十五年过去了,中国房地产行业已经凌驾于各行业之上。大的房企有自己的设计研发团队,更有固定的“二房”施工图设计后备军。中小房企充当了“高富帅”角色,吊起一个又一个设计企业味口,把设计周期科学性随意变成了他的即时性。大户人家的北京院遇上现在的经济寒流,也不例外,他也得要饭吃要衣穿!承揽到一单任务多么不容易呀:放下身段为开发商陪喝陪笑陪团队。什么世道?此次北京院遇到的问题,我们感同深受。行业主管部门不能只打自己孩子的大板,开发商漫天抬高房价、压低必要的设计成本、压缩必需的设计周期,怎么就无人能管呢?我非常欣赏德国的开发商:一切成本透明、公正,开发进度、技术问题听从咨询、设计工程师。

    3,行业主管部门政策与现代市场趋势有点脱节。开放、有序、合作、高效是现代市场最明显的标志。一个项目备案需要21个技术骨干的甲级资质标准,三个、五个项目得要多少技术骨干呢?1949年生的北京院尚且做不到,我们这些2010年后的设计企业如何做得到呢?这也是当下互相拆借设计人员、设计市场乱象原因之一,胡乱签个姓或者名字,落实个人责任制成了一句空话、走走过场。事实上放开一些手脚可能更利于管理和市场繁荣。医生可以跨院看病,律师可以兼职,为何设计行业箍得越来越紧呢?在互联网络发达的今天,建立单位诚信制度、个人技术信用档案尤为必要,难度也不大。单位资质与个人终身责任制相结合,不失为明智之举,但不必把二者紧密捆绑在一起,关键岗位如“项目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必须与设计企业挂钩,其它的岗位只要真实、有效(符合岗位设置条件、个人技术信用档案良好)即可,而不论是哪家设计企业员工。这样既能追究到单位责任,也能落实好个人终身责任。等将来全社会个人信用健全时,加上企业诚信度完全可以代替目前的市场准入制度。目前的设计市场管理政策,特别是异地备案制度,各行其是,管理繁杂,难度也大,设计企业成本人为加大。富士康都能为苹果打工,社会上具备设计能力、守信用的自由工程师,为何不能为那些苦苦挣扎的设计企业设计并签名呢?市场如弹簧,压得越紧将来弹得越高,超出弹性范围更容易出问题。

    虽说不是唇亡齿寒,起码是同病相怜,北京院的问题,我们这些中小设计企业或多或少存在,今天重庆市建委的通告,无非是杀一儆百,给我们中小设计企业敲响了警钟:不论过去曾经辉煌还是现在名气多大,轻质量、乱市场,不自纠,必离渝,再后不可想象……。

    如此,我还是要为重庆市建委的胆识和担当点个大赞!

    2015-6-9于北京